客户服务
详细内容页
内容页 < 防控知识 <

用药不当 鸡病难防

  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一些养鸡户对鸡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虽然想尽了一切办法,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但鸡病仍然多发,而且难以治愈,有的鸡群因久治不愈而被迫淘汰。笔者经多方面调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养鸡户防控不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免疫误区

  使用疫苗多多益善,认为疫苗打得越早、越多防病效果越好,盲目实行超前免疫,频繁地打疫苗,并且逐次加大剂量,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会产生以下严重后果。

  影响母源抗体雏鸡在正常情况下存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母源抗体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经检测,雏鸡在5日龄新城疫、法氏囊的抗体仍有较高的水平,若盲目追求超前免疫,势必影响母源抗体,与特异性抗体中和。有的养殖户在没有进行抗体检测、不知母源抗体水平高低的情况下,将新城疫、支气管、肾型传支三联苗提前至3日龄或1日龄免疫,既增大了应激反应的风险,又严重影响了防疫效果。

  疫苗间的互相干扰不同的疫苗免疫间隔应在1周以上,有的疫苗间隔应在2周以上。由于高频次地免疫,使两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太短,特别是1月龄内的雏鸡免疫时这种问题更为突出,有的养殖户在一个月内免疫新城疫3次,法氏囊、鸡痘、传支各2次,禽流感、肾传支、大肠杆菌、支原体各1次。更有甚者,只要听说有什么新疫苗就用什么疫苗,这样不科学防疫的结果不但免疫时对鸡会产生很大的应激反应,而且还容易因免疫疫苗间隔时间短,造成疫苗间的互相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抑制在一定限度下,机体产生抗体是随着抗原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大剂量、高频次接种疫苗,其抗原超过一定限量时则会起反作用,这样不但无谓地增加了防疫成本,而且还会造成鸡群免疫系统麻痹,产生免疫抑制,起不到免疫效果。

  加重免疫应激正常情况下给鸡免疫,因鸡挣扎、疼痛、免疫反应等因素可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在大剂量、高频次免疫时更增加了免疫反应发生的几率或加重免疫应激反应。消毒误区

  消毒前不做机械性清除消毒前做好彻底的机械清除是有效消毒的前提,这样才能使药物直接接触到病原微生物,起到有效消杀作用。正确的做法是机械清除前应先将可拆卸的用具,如食槽、水槽、笼具、护子箱等拆下,运至舍外清扫、浸泡、冲洗、刷刮,并反复消毒。舍内在拆除用具设备之后,从屋顶、墙壁、门窗,直到地面和粪池、水沟等按顺序认真打扫清除,然后用高压水冲洗,直至完全干净。尤其在进雏前消毒育雏用具时,一定要先清洗,再消毒,不能清洗、消毒一步完成。一些养鸡户图省事,消毒前不做机械性清除,现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等,这些有机物的蛋白质与消毒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可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并阻碍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

  选择消毒液无针对性不同的消毒液对不同病原体敏感性是不一样的。病毒对含碘、溴和过氧乙酸的消毒液敏感,细菌对含双链季胺盐类的消毒液敏感,所以在病毒多发的季节及鸡的生长阶段(如冬春,肉鸡30日龄以后)多用前者,而细菌病高发时(如夏季,肉鸡30日龄以前)多用后者。一些养鸡户不是根据消毒药的适用范围、消毒效果选用质量检验合格的消毒药,因此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液单一应交叉使用2种~3种不同成分的消毒液。有些养殖户图方便、省事,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药物预防误区

  在鸡不同生长阶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应用一些药物预防鸡病的发生是早已被公认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是应用不当会适得其反。一些养鸡户认为,药物有保健、防病和促生长的作用,就无目的、无针对性地长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有的添加至肉鸡出栏,蛋鸡添加至淘汰,从不间断用药,甚至倍量添加,导致如下恶果。

  病原菌产生耐药性长期滥用抗菌素类药物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并且可使一种病原菌产生多种耐药性,一旦耐药病原菌引发疾病就难以治疗。

  病毒产生耐药性变异株抗病毒的化学药物大多只能抑制病毒,长期滥用化学类的抗病毒药物会使多种病毒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变异株,甚至还会出现依赖药物的变异,使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防病的效果不佳或根本无效。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大量抗菌素、抗病毒类药物长期作用于鸡体组织器官,会使淋巴细胞的抗体合成活动受到抑制,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发病。

  引发肝肾综合征 因长期大量滥用药物,使肝肾不堪负重,造成机体肝肾损伤、机能下降,影响发病时治疗药物的转化吸收,使疾病更难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