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
详细内容页
内容页 < 防控知识 <

部分动物免疫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对策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动物免疫后,抗体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免疫效果不佳现象普遍存在。为此,笔者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探索出了发生动物免疫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主要原因

  疫苗保存运输不当

  目前,许多运输生物制品的条件不符合要求,特别是市(州)到县、县到乡,有的是用保温箱运输,有的则用没有冷藏设备的车进行长途运输,由于运输存储条件不当,会影响疫苗的效力。在疫苗的保管过程中,个别乡镇站和养殖户没有冷藏设备,或冷藏设备不足,无条件进行有效储藏,有的将疫苗运(购)回后置常温下保存;个别乡镇站兽医人员和规模养殖户保管人员意识淡薄,有冷藏设备不用,将生物制品随意堆放;有的防疫人员和养殖户不看疫苗保存说明,把冷冻苗放在冷藏室中保存,把冷藏苗放在冷冻室中保存,有的不分冻干苗还是灭活苗都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等,这些现象必然会影响疫苗的效价,从而影响免疫的效果。

  免疫程序不合理

  一是缺乏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大部分县市由于监测经费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辖区内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和疫病流行情况缺乏动态监测,动物春、秋集中免疫工作以行政命令为主,免疫时机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免疫程序选择也缺乏合理性。二是不进行母源抗体消涨检测。许多规模养猪户没有对母源抗体进行科学检测,对母源抗体消涨不清楚,导致接种时间过早或过晚。

  疫苗注射不当

  1.有的防疫人员注射之前对疫苗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是否破损等不进行检查登记,没有仔细阅读生物制品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常常忽视在注射过程中温度上升使保存期缩短。为了节省疫苗,部分防疫人员将疫苗稀释4小时~6小时后还在使用,造成免疫效果不佳。

  2.部分防疫人员注射之前不按要求对免疫动物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病史等,被注射动物由于本身处于疫病发生期、潜伏期或临产期,致使发生不良反应或免疫失败,甚至导致“不打没有病(正处于潜伏期),一打就发病”,给免疫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3.注射器械及注射局部消毒不严。在动物免疫接种过程中,有的防疫人员不按规范操作,对器械、注射部位消毒不严,大多数不是一畜一针,而是一圈一针或一户一针,造成疫苗污染或动物疫病交叉感染。

  4.免疫注射剂量不准。在免疫注射过程中,有的防疫人员为了提高免疫效价,随意加大注射剂量或免疫次数间隔时间太短,造成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有的怕出现免疫应激反应而随意减少剂量,造成免疫剂量不足,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有的防疫人员没有按要求将疫苗注射到适宜的部位,而是采取打“飞针”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的准确性;有的不根据动物的大小和说明书要求统一注射相同剂量,导致有些动物免疫剂量不足。

  5.接种途径不当。一是应该肌注的,有的防疫人员使用针头过短,使大部分疫苗留在脂肪内,不易吸收,影响免疫效果。二是部分防疫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同时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干扰的疫苗,导致机体对各种疫苗的应答显著降低,影响免疫效果。免疫抑制

  1.环境等应激因素造成的免疫抑制。部分养殖场户饲养密度大、拥挤,环境卫生状况差,畜禽在环境过冷、过热、过湿、通风不良,噪声、捕捉、运输、转栏、免疫注射时保定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将会造成抑制,降低免疫效果。

  2.营养性免疫抑制。营养不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某些成分的缺乏或过多均可造成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

  3.毒物与毒素所引起的免疫抑制。饲喂霉变饲料或垫料发霉、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和杀虫剂等损害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即使在不使畜禽群体发生中毒症状的剂量下,也能使畜禽群体易发感染性疾病,降低免疫力。

  4.病原体感染性免疫抑制。有些疾病,如猪瘟、圆环病毒病、严重的寄生虫感染、雏鸡的传染、法氏囊病以及其他疾病等处于潜伏期时,将抑制免疫反应,降低免疫效果。

  5.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滥用药物或免疫接种期使用一些药物,如地噻米松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可致畜禽机体的免疫器官受到抑制,也会造成免疫抑制。

  对策与建议

  加大生物制品(疫苗)监管力度。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大对生物制品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辖区内生物制品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不合格生物制品的行为,确保生物制品的主渠道供应。规模养殖场(小区)要在当地动物疫控中心的指导下,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具有国家批准文号的疫苗。

  加强生物制品的储藏和运输条件。在储运生物制品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类别和性质,储放在低温或超低温环境下进行运输和保存,应避免强光、暴晒、高温造成损坏。生物制品在运输时应注意包装严密,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加强冷链体系建设,使用冷藏车运输疫苗,如条件暂不具备的,必须用装有冰块的保温瓶进行疫苗运输。督促规模养殖场(户)配备必要的冷藏设备,确保生物制品(疫苗)按要求保存。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畜禽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的消涨规律和疫苗种类、性质等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免疫程序,并视情况的变化而对免疫程序进行适时调整。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防疫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完善对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管理,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队伍,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村级和规模养殖场(户)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并严格按照“五统一”、“五不漏”的原则和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等要求,正确使用生物制品,规范免疫操作,严禁使用过期疫苗和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严格免疫程序,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抗体监测,确保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包括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通过疫病监测,对辖区内及时预警,及时开展补免工作。通过免疫抗体水平监测,进行适时免疫和加强免疫,使一个区域内动物免疫水平常年保持较高的水平。加强动物防疫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及时组织免疫抗体监测,存栏畜禽抗体合格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尽快加强免疫,同时对漏免、新补栏的畜禽和患病、体弱暂不宜接种的要及时进行补免。对免疫监测结果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要查找免疫失败的原因并予以弥补,全面提高免疫抗体水平,确保免疫效果。

  健全防疫制度,减少应激因素。养殖场(户)应建立养殖、投入品、免疫、消毒、人员管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污处理等记录档案与防疫制度,尽量减少应激因素。一是免疫前后24小时内避免畜禽发生应激反应,注意不改变饲料品质,减少噪音。同时,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经常通风透气,勤换垫料。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适当增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二是调整畜禽健康状况,确定接种时间,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应停止接种。若个别畜禽患病,应对其进行隔离,然后对健康畜禽进行接种。三是接种疫苗时防止畜禽受惊吓,对不可避免的应激,应在接种前后3天~5天内,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或抗应激药物。四是免疫前后2天最好不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抗病毒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