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
详细内容页
内容页 < 防控知识 <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和控制策略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对哺乳仔猪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球形,直径95~l90nm。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维突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型为RNA型。199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6次报告将PED列为冠状病毒属的正式成员。

  本病自1971年在英国首先报道了PEDV的发生,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许多国家报道了本病的发生,在过去的30年间,PEDV在亚洲猪场中的感染非常严重,我国于1976年首次报道PED的发生。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2010年冬季至今,泰国、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我国的大部分省份的很多规模化猪场,陆续发生哺乳仔猪剧烈腹泻,死亡严重的病例,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诊断和鉴别,初步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本文主要介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临床鉴别以及防治方面的经验,供同行参考。   

  1、流行病学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猪会持续带毒,并不断地排出带有PEDV的粪便,污染环境和饲料,健康猪经口途径自然感染,PED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饲喂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途径而进行水平传播。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也可发生于夏季。各种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群都有易感性,对不同年龄易感猪群的致死率不同,但对哺乳仔猪,生长育成猪的危害更大,以哺乳仔猪的致死率最高。

  PEDV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同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PEDV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则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的PEDV,这主要是在长期流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地区的环境差异,病毒会随所处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异。   

  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小时。发病猪呈水样腹泻,粪便黄色或灰黄色,带有恶臭气味,体温基本正常,少数病猪体温升高1~2℃。症状的轻重程度随年龄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仔猪可见精神萎顿、呕吐、明显脱水,1周龄内仔猪常发现为剧烈腹泻2~4天,导致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而死亡,濒死前体温下降,病死率平均为50%,甚至高达90%,日龄较大的仔猪大约在1周后康复。由于PEDV在生长育成猪的肠道内比在新生仔猪的肠道内更易增殖,因而育成猪对该病毒易感性更高,一旦发病,发病率常高达100%.但症状较轻,仅表现为食欲稍为减退,精神沉郁,水样腹泻,大多数猪只在腹泻5~10天后康复,病死率仅为1%~3%。而且死亡率常发生在腹泻初期或腹泻症状出现之前,应激性高的猪死亡率会更高,剖检时经常发现病死猪背部肌肉坏死。成年母猪常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等症状,持续腹泻4~7天后逐渐恢复正常,发病率为15%~90%,如果没有其他疾病继发感染,且护理得当,基本不出现死亡。

  剖检可见病变主要在小肠,肠管明显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松弛、小肠黏膜充血,肠系膜呈索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胃内空虚,部分仔猪胃内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组织学变化主要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绒毛显著萎缩为特征,特别是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变化最严重,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   

  3、发病机理

  病毒感染猪只后,直接进入小肠,先侵犯小肠集合淋巴结区,接着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病毒由感染处向周围广泛扩展,直到侵及全部小肠,使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肠萎缩绒毛脱落,造成了吸收表面积的减少,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扰乱了消化及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减少进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特别是哺乳仔猪,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吮吸进胃肠道乳汁中的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液体在肠内滞留,甚至从组织内吸收液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导致腹泻,出现脱水、低钾、低镁、低钙和酸中毒而死亡。另外,小肠表面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脱落.而陷窝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无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大量肠液积於肠腔,而排出水样粪便。   

  4、临床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无明显差异,均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但猪流行性腹泻似乎季节性较明显,多发生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并且临床上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出现。  

  4.1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猪流行性腹泻病死率相对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但近二年暴发的猪流行性腹泻在临床上多为混合感染,因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不差上下。在兽医临床诊断上,有专家把症状为严重呕吐和腹泻并具有传染性的猪病称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而把猪群严重水泻为主、伴有个别猪呕吐并具有传染性的猪病称为猪流行性腹泻。在病理变化方面,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部份病死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4.2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区别

  感染轮状病毒主要危害7周龄内特别是12~36日龄的哺乳仔猪,7日龄仔猪以内一般不发病,发病猪如无继发感染则症状较轻,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但在临床上常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使病情加重,发病率可达90%~100%,死亡率升高,可达30%~80%;大猪为隐性传染。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继而出现下痢,打堆,粪便呈暗黑、黄白色或深灰色水样,较腥臭,持续2~4天。

  在病理变化方面,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病变在胃和大、小肠,剖检可见胃驰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出血,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肠壁黏膜易脱落,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充气、内容物稀薄如水,呈灰黄色或灰黑色。  

  4.3与牛病毒性腹泻感染的区别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类似于猪瘟,感染猪发病通常于生后2~4周龄,部份在出生后几天发病死亡,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仔猪腹泻、急或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母猪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及消瘦,有些还见有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腹泻。在病理变化方面区别较大,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以慢性胃肠炎及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心外膜、肾脏及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消化道卡他性炎症,胃、结肠、盲肠黏膜溃疡,可见有多量的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变。   

  5、实验室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嵴病毒等病毒性腹泻疾病在临床上很难鉴别,可根据发病猪粪便液的PH值做出初步判断,病毒性腹泻粪便多呈酸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腹泻液多为碱性。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免疫电镜和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PEDV抗原和抗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但时间长且程序复杂,即使是大型猪场也没法做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RT-PCR. ELISA被应用到PEDV诊断技术中,诊断效率大为提高。 

  6、控制措施

  2010年冬天至今发生的猪流行性腹泻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此期间,笔者和各位同仁奔赴全国各地,为多个处于疫区的发病猪场和未发病猪场现场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现将探索出的较为有效的控制经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6.1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技术措施

  6.1.1严格封闭猪场,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工作。

  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使用复合醛、碘制剂等消毒剂对猪场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先洗刷干净,并使用刺激性较低、对病毒杀灭效果较好的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并提前做好分娩舍的清洁消毒工作。  

  6.1.2做好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45天及15天左右各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也可试用含猪轮状病毒的三联灭活疫苗,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抗体,防止相关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母猪产前4~5周仍需接种大肠杆菌等多价基因工程疫苗或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埃希氏菌病二联灭活疫苗,以减少细菌性因素的危害。流行性腹泻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6.1.3尽量保持分娩舍温暖和干燥,重视哺乳仔猪的保温,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建议分娩舍室温控制在25℃以上,哺乳仔猪保温箱第1周体感温度须保持在32℃以上,出生第1~3天在34~35℃,以后每周下降2~3℃;并可使用环境调节剂减少初生仔猪体能的损耗。  

  6.1.4从大部分发病猪场初生仔猪阴唇红肿,肝等实质脏器官出现变性等症状判断,有可能是母猪采食含霉菌毒素饲料后,毒素透过胎盘危害胎儿引起上述病变。在目前新收获玉米水分含量高、霉菌和霉菌毒素普遍超标的情况下,饲料中应添加改性材料生产的霉菌毒素处理剂,能吸附多种饲料中的霉素毒素且不吸附营养物质。   

  6.1.5在目前疫病复杂的形势下,应提高母猪饲料中维生素的营养水平,并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6.1.6药物预防,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的护理工作,在母猪分娩前1周至分娩后1~2周的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药物。母猪应坚持“产后1针”,可注射长效抗生素加缩宫素,可先按10毫升/1头,注射30%长效氟苯尼考,再注射催产素40单位,促使子宫收缩排出恶露,减少母猪体内细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发生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6.2发病猪场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的技术措施

  当猪场发生仔猪病毒性腹泻时,哺乳仔猪发病时死亡严重,应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尽量降低死亡率。

  6.2.1及时对发病仔猪所在猪舍实施隔离,严禁工作人员窜仓,以防交叉感染。强化对发病猪舍的消毒工作,但应避免由于增加消毒次数而使分娩舍湿度增大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使用环境调节剂进行消毒,以降低猪舍环境湿度。同时,分娩舍应做好保温工作,为仔猪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   

  6.2.2返饲:对于变异的流行性腹泻病毒、嵴病毒、杯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通过返饲有一定的效果。返饲的方法:发病猪场经确证后,可采集1~7日龄发病症状典型的仔猪小肠,粉碎后按每1000克组织中加5克恩诺沙星和2000毫升鲜牛奶,添加到空怀和怀孕1~93天所有母猪以及后备猪的饲料中返饲,每头母猪饲喂200克。返饲期间,不要饮用自来水,饮水不要添加消毒剂。间隔10天左右对健康母猪再返饲1次,一般1头仔猪的肠管和内容物可“返饲”4~6头母猪,哺乳母猪及怀孕100日龄以后的母猪要严格隔离,不能接触返饲物。   

  6.2.3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对猪群实施紧急接种,接种部位为后海穴,在怀孕母猪分娩前30天接种。已发病的猪场可对出生3日龄内未发病的仔猪口服0.2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

  6.2.4患病仔猪可试用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周龄以内患病严重的哺乳仔猪几乎没有治疗意义,应及时扑杀,并将母猪转入配种舍隔离,同时对栏舍和母猪经过的道路进行严格消毒。

  对1周龄以内发病较轻及1周龄以上的仔猪使用下列方法处理:

  配方1:蒸馏水或凉开水1000毫升、10%水溶性氟本尼考20克、利巴韦林O.5克、改性水合硅铝酸盐150克,口服补液盐27.5克,充分摇匀,供40~50头仔猪1次使用。1~7日龄仔猪每头每次灌服20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7日龄以上仔猪每头每次灌服30毫升,可降低死亡率。以上配方,经临床应用,对病毒性腹泻有效率高达60%以上,对细菌性腹泻,有效率在95%以上。对患病较轻的仔猪灌服人工乳,防止其因饥饿而死亡。

  配方2:庆大霉素10克、甲氧苄氨嘧啶2.0克、东莨菪碱片40片、改性水合硅铝酸盐200克,口服补液盐27.5克,凉开水1000毫升,充分摇匀,每次按每kg体重4毫升,每日1次.连用2~3日。

  。

  患病仔猪脱水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当仔猪严重脱水导致机体出现酸中毒时,通过补液、补盐缓解酸中毒,结合加强护理,降低发病仔猪的死亡率。每头患病仔猪可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30~50毫升;或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50毫升加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450毫升静脉注射。

  每头患猪肌肉注射30%长效氟苯尼考针剂0.5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防止猪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造成死亡率上升。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对重症病猪可在交巢穴注射硫酸阿托品1~2毫升,控制腹泻,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

  也可试用以下办法进行控制:患病仔猪用5%聚维酮碘消毒液,按1:5比例稀释,每头小猪灌服10毫升,2次/天.连续灌服3天。母猪用5%聚维酮碘,按1:1000比例稀释饮水,连续使用3天。   

  6,2,5猪场可试制自家抗病毒性腹泻血清,采集发病猪场康复老母猪全血或高免血清,对新生仔猪进行预防,按每千克体重0.5毫升肌注或每天口服10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6.2,6生长育成猪发病时,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生长育成猪舍,隔离病猪,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生长育成舍工作人员应与其他猪舍特别是分娩舍的工作人员严格分开居住,各猪舍应固定饲养人员,避免发病猪舍的病毒传染至哺乳仔猪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抗生素药品虽然对流行性腹泻病毒无效,但为了防止生长育成猪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导致混合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仍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控制,可在生长育成舍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药物,供猪连续饮用5~7天。同时每头患猪肌肉注射5~10毫升痢菌净,连用2~3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有猪场用霉消安等脱毒剂混在饲料中让公母猪或生长育成猪服用,病程大大缩短,方法是让猪只停喂1餐后,再将“霉消安”混于饲料中让猪只食用,份量是每头猪40~50克,每天喂食1~3次,一般3天内病猪可康复。  

  6.2.7种公母猪发病时一般不需要治疗,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其抵抗力,使其自然康复,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5%NaHCO3等溶液

  7、小结

  按目前仔猪流行性腹泻发生和发展的趋势看,发病的范围不断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并且发病的猪场基本均已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等疫苗,但仍然发病严重,猪群发病后死亡率高,控制难度极大,猪场应提前做好各种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猪场饲养管理和防疫水平,全方位预防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当不幸发病时,日常的饲养管理和防疫水平往往决定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继发感染、防止仔猪严重脱水导致机体出现酸中毒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