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口镇积极推广青贮养畜技术,并引导该镇农民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将玉米秸秆商品化。
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一半以上的能量积累在秸秆中,这对草食家畜的养育和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秸秆通过饲喂牛羊实现“过腹还田”,不仅能解决秸秆直接还田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增加牛羊肉的供给,促进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有关专家介绍说,随着畜牧业发展,饲料供给日趋紧张,人畜争粮现象日益突出,这个缺口需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在内的粗饲料来填补。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商品饲料生产量2013年已超过1.9亿吨,但玉米等能量饲料供应仍然紧张,优质蛋白质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从粗饲料本身看,全国天然鲜草产量10.5亿吨,折合干草3.24亿吨,再加上7800万吨人工草产品和进口干草79.84万吨,载畜能力约4亿羊单位,与全国9亿羊单位的草食家畜存栏相比,缺口超过50%。缺口怎么补?只能依靠秸秆饲料商品化进行填补,而更重要的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一半以上的能量积累在秸秆中,这对草食家畜的养育和发展十分有利。
仅以山东为例,目前秸秆直接干喂仍是该省传统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大多数中小养殖户就近收集被晒干的秸秆,这个数量达到1100多万吨(折干),这样用,秸秆营养大打折扣。据测算,该省每年秸秆产量约7700万吨,可利用秸秆6000万吨,秸秆养畜利用2500万吨,比例为42%。其主要原因还是停留在规模养殖场自贮自用阶段,中小养殖场使用青贮秸秆的比例很低。他们普遍的反映是,青贮池建小了不好用,建大了成本太高,中小养殖场用不起。更重要的是,畜牧养殖不密集的地区秸秆仍然无法实现饲料化。因为,由于秸秆较轻,现在油价贵,长距离运输不划算。
近年来,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有以下4种途径:一是秸秆氨化。秸秆氨化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处理方法,利于牲畜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氨化可使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实践表明,用含氮的化学物质(如氨水、尿素等)处理秸秆,可使采食率提高20%至30%,消化率提高20%左右,能量价值提高80%左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4%~6%,总营养价值提高1至1.8倍。二是秸秆青贮及微贮。秸秆青贮是在农作物腊熟期完成种子或果实收获后,即刻进行秸秆粉碎,随即装入塑料袋或青贮池中,压实、排除空气并保持适当的含水量,最后密封保存。这种方法能使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得以保存,并能提高适口性和消化率。秸秆微贮是在贮存秸秆的过程中加入微生物菌剂或者微生物与酶的复合生物添加剂,通过这些有益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使秸秆发酵变为质地柔软、膨松润滑、酸香适口的粗饲料。三是秸秆颗粒饲料。将晒干后的秸秆粉碎,加入其它添加剂并搅拌均匀,经研磨、挤压等程序加工成仅为原来体积5%的秸秆颗粒饲料,为储存、运输和销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摩擦加温,使秸秆内部深度熟化,硬度降低,适口性、采食率和营养价值显著提高。四是秸秆单细胞蛋白饲料。目前,秸秆经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蛋白质饲料或单细胞蛋白也有一定进展。
大力培育秸秆收贮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秸秆饲料商品化、产业化是秸秆饲料发展的关键。饲料生产企业可借鉴乳品加工企业在各地设立奶站的做法,在秸秆资源充足地区设立多个秸秆收储和初级加工点,组织秸秆裹包青贮,对来不及青贮的秸秆,引进秸秆膨化、制粒、生物菌发酵、压块等先进技术发展秸秆商品饲料。一旦将秸秆养畜与种草养畜等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秸秆养畜的科技含量,这将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发展秸秆饲料产业化、商品化创造前景广阔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