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这首民谣道出了当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的热情和现状。但是当规模化牧场、养殖小区、乳企自建牧场规模慢慢扩大,那些曾经为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散养户却只能退出奶牛养殖业。散养户何去何从?这是奶业发展中必须要过的一道坎。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的散养户们无疑正经历着一场群体意识转型。
散养户的转型之路
50岁的王战伟是呼和浩特市金河镇碾格图人。回忆起1982年刚养牛时他说:“那时,养两头奶牛足够养活一家人。”这也是他对养奶牛最美好的记忆。原奶价格多年不涨,奶牛饲养成本却越来越高,致使绝大多数养牛人承受不住成本的压力,卖牛、杀牛,直至最后退出奶牛养殖业。
饲料成本的持续上涨,摊薄了养牛人的收益,从而造成很多养牛人想尽办法去“节约”成本,选择没有品质保障的低价饲料,由此造成奶牛体质和牛奶质量下降,越省越亏的后果开始显现。
与其他人不同,王战伟始终坚持奶牛健康才是产出财富的根本理念,因此他从不买便宜饲料,奶牛得病的少了,牛奶品质也上去了。
笔者注意到,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有很多养牛人仍坚持自己配制饲料,而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牛的人。“现在的奶牛变得比以前娇气了,动不动就得点小病。”说起这“娇气”的奶牛,呼和浩特市金河镇舍必崖村68岁的养牛人潘七斤觉得,这和现在的饲料质量、饲养方式有很大关系。10多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奶牛疾病也多了起来。由于很多养殖户缺乏防病治病的相关知识,奶牛疾病所带来的损失让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养牛的信心。
据了解,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散养户饲养的奶牛群体中,乳房炎及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超过三成。一位业内人士说:“一旦牛患病,就要用药治疗,散养户半个多月不能卖奶,原本不多的养牛收益也因此大打折扣。”
眼看昔日满院的奶牛一头一头被卖掉,对于王战伟、潘七斤以及与他们一样历经奶业发展风雨变换的其他散养户来说,不久养牛将成为一种断代的记忆。
不愿放弃的事业
历经各种信任危机的中国奶业成为再也伤不起的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行业,规模化小区和牧场开始成为发展重点,这让散养户日渐受到“冷落”,最终不得不选择卖掉奶牛,重新择业。
郭永胜收牛近4年,在他印象里,卖牛最多的时候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有的人甚至是含着泪卖牛。如今,卖牛的人依然在增加,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人没有精力再等牛奶价上涨,也没有心思再去关心奶牛健康。有的人不禁感叹:当初“三聚氰胺”那段艰难的日子都度过了,如今却在看似越来越规范的环境中选择了放弃。
什兰岱村曾是远近皆知的奶牛养殖村,以前村里有200多头奶牛,现在只剩下40多头了,每天的挤奶量达不到乳企收奶量的下限要求。什兰岱村奶站站长李雪峰最近一年多吃不饱、睡不好,因为奶站随时面临关门倒闭的命运,一旦关门,他将要寻求新的收入来源以维持家庭生活。
8年前从河北张家口来到什兰岱村养牛的段龙一家,早已观察到村里邻居们流露出卖牛的意愿,这也让他变得不安起来。“这两年明显感觉养牛赚不到钱。”对于当初梦想到呼和浩特养牛致富的段龙一家人来说,不赚钱就要吃老本,因为他们在这里没有户口、农田和房屋院落,享受不到村民的待遇,只有靠养牛才能坚持下去。段龙的儿子段爱兵今年29岁,此前一直跟随父母在家养牛,但养牛收益下降迫使他去城里打工,寻求新的收入来源,这也是多数放弃奶牛养殖的散养户最普遍的选择。
如今,什兰岱村的奶站随时都有可能关闭,李雪峰与段龙虽然每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同样每天都是在对未来的担心与不安中度过的。李雪峰正在琢磨奶站若关门,花巨资投入的规范化挤奶设备该如何处理;而段龙则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个养殖环境稳定、收奶价格略高的地方,带着自己剩余的8头奶牛继续做自己的养牛“致富梦”。
虽然呼和浩特市奶业在需求剧增的发展中取得过成绩,但背后只是量的累积,缺乏质的升华。其中奶牛养殖规模小、养殖分散、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更是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制约全市奶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从呼和浩特市农业局了解到,2012年,呼和浩特市政府下达了建设11个牧场、购进7.7万头奶牛的任务,投资18.08亿元,开工建设牧场17个,具备进牛条件的牧场有15个,奶牛存栏可达7.8万头左右。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成福说:“当前,中国奶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已成为转变增长方式、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散养户终将不可避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有观点认为,加快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散养户正在被这个转型期所抛弃:散养没利润,上规模缺资金,退出养殖业另谋生计只能成为最无奈的选择。散养户如果都不养奶牛,那么规模化又如何带动散养户增收?散养户放弃传统的奶牛养殖外出打工赚来的钱,算不算规模化转型发展所期望的收入带动?
韩成福认为,奶业生产标准与管理措施的逐步规范化,必然会提高奶牛生产的外在条件要求,散养户肯定会因此而觉得吃力,认为费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也从侧面表明,我国奶业生产安全性与规范性得到了加强,而散养户的生产观念却没办法与时俱进,自然就会在产业发展转型时被“边缘化”。虽然散养户对我国奶业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同样不能逆转,散养户终有一天会退出奶业生产一线。
韩成福表示:“规模化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先进的饲养技术集成,达到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增产、提质、节本、增效的程度,这才是规模化发展的意义所在。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历次在奶业危机中煎熬过来的散养户能有效融入到规模化发展模式中,并让他们最终受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呼和浩特市农业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将新建百头牧场20个。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化奶牛牧场345个,其中百头牧场218个,千头牧场118个,万头牧场9个;奶牛规模化饲养水平达70%,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