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产业的整个链条中,种猪资源始终以其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优势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速度和高度从根源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我国虽日益重视种猪育种研究,却始终未摆脱“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被动局面。我国种猪育种的方向在哪里?如何跳出育种不良循环的怪圈,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2013)中国养猪智慧论坛上,这一问题不可避免的被再次热议。
大体型基因是提升猪场效益的根本。
论坛主办方、北京六马(种猪集团)养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马集团”)董事长符开星敏锐地指出,当前,中国养猪业进入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时代。集约化是效率最大化的大前提,良好的种猪基因是集约化效益的根本。大体型基因能够确保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更好的猪肉,而且随着出栏时间的缩短,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减少粪污的生产,减少分耗利润的环节,缓解矛盾。可见大体型基因是提升猪场效益的根本,更是中国猪业育种的基因战略方向。
大体型基因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符开星告诉记者:“六马对大体型基因的定义是,能够高效能生产大体重(130公斤~150公斤)商品猪的种猪基因。大体型基因主导下的六马种猪产出的商品猪在体重达到100公斤~140公斤后,日增重仍在900克以上,有20%的测定种猪在100公斤以后每分钟可增长1克;到达115公斤体重的最短时间记录为143日龄,平均时间为165日龄。”
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六马集团营销副总王国辉给记者详细算了一笔经济账。如若商品猪由目前的110公斤~120公斤出栏提高到130公斤~150公斤甚至更大体重出栏,可提高15%~20%的产肉量。由此,企业每年可以少养20%的种母猪。以600头基础母猪的养殖场为例,就可以少养120头种母猪,每头种母猪每年的饲喂成本按照4000元计算,一年就可节省48万元。“不要小看这48万元。长此以往,猪场的效益自然而然就提上去了。”王国辉认真地说,“再简单点计算,每头商品猪出栏体重若能提高20%,在不改变基础母猪数量的前提下,这增加的20%对企业来说可都是纯利润。”
“我们之所以买六马集团的种猪,就是买它的基因。”来自河南安阳某养殖场的场长孙宪成告诉记者。
联合育种避免陷入引种怪圈
针对“引种怪圈”的问题,六马集团育种部经理、博士学位拥有者高雪峰有自己的理解。他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内号称有3000多家育种企业,但大部分种猪企业普遍不重视育种的基础性工作,年测定2000头以上有效数据的企业很少,而能够利用测定数据规范选择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养殖场间遗传交流几乎是空白,仅有少数不持续的种猪交流,且多数尚无法追踪。所以,才会出现“引种、扩繁、销售、退化、再引种”的被动育种模式。
高雪峰认为,联合育种是有效规避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只有在足够大的范围内优选个体,跨场甚至跨国基因融合,并实行统一的遗传育种体系,才能确保种猪性能的不断攀升。
“其实,大家遇到的问题六马集团也会遇到,”高雪峰诚恳地说,但是,多年来,六马坚持与美国华多进行联合育种,不断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与美国华多农场的技术合作,与美国华多跨国共享同一数据库。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双方的合作并不是单一优质种源引入或者简单的数据参考。六马集团在引进华多优质种源的同时,华多农场也会从六马集团搜集性能更为优越的种畜;而且,六马同时还跟国内多家种猪企业资源互换、共享。只有不断地在一个足够大的范围内优中选优,才能不断进步。
“方法很简单,关键在于坚持。”高雪峰的话听起来简单,却恰恰道出了最难且最真实的部分。
种猪配套体系还需继续完善
来自河南濮阳某养殖场的场长辛学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现在买回家的种猪性能都很优良。可是,时间一长,性能就下降了。首先,这里面不排除自然因素。但是,无法控制和更改的客观原因也很多,比如,饲料质量、养殖环境等。”
“养殖环境就不用说了,很难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得到质的改善。现在,进口饲料非常贵,饲喂成本很高。即便如此,很多饲料掺假比例非常高,我就遇到过用麸皮假冒鱼粉的情况。我们现在是‘买得起马却配不上鞍、配不起鞍’。就像买了宝马,却只能用93号油,怎么办?没办法。这就是现状。”辛学一脸无奈。
“这个问题,在六马集团完全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符开星介绍,六马集团下属的北京金能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结合我国养猪现状,整合欧美市场营养专家团的最新研究成果,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以‘活力营养,打造免疫力’的配方理念为引导,很好地解决了种猪繁殖性能低、仔猪腹泻、保育猪免疫力低等问题。
“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猪业现状而言,像辛学这样母猪存栏300头~500头的养殖场数以万计,仅靠我们一家饲料企业还难以改变现状。这需要我们无数同行众志成城,共赢美好未来。”符开星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