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不断攀升,目前已跻身世界牛肉生产大国。2012年牛肉总产量达662万吨,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居世界第三。我国牛肉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部各省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牛肉产量前10名的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四川等地牛肉产量达47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2%。
近几年,牛肉作为绿色健康的肉类食品,在我国消费需求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从先前的少数民族消费为主变为全民性消费,从秋冬季的季节性消费为主变为全年性消费。2010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已达4.87公斤,比2005年增长1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比例不断提高,未来对牛肉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
据农业部对全国480个集贸市场监测,2013年12月第3周牛肉价格已达每公斤62.7元,同比上涨19.4%,与2008年相比,价格上涨90%。从国内外牛肉市场供求来看,今后一段时间牛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在市场需求拉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牛肉生产逐步呈现出良好势头,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各地肉牛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大力推进肉牛良种补贴项目
自2009年国家启动肉牛良种补贴项目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补贴资金,支持发展肉牛生产,肉牛良种补贴项目覆盖了全国23个省区市的603个区县、垦区师局,改良肉牛达1951万头(次)。通过项目实施,极大地推进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肉牛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得到显着提升,养牛户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群众对中央的惠农政策非常拥护。
5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肉牛良种补贴项目有关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规范了项目操作流程与补贴资金管理程序,探索出了许多好的实用做法和经验。一是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专项管理和督导,做到补贴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建立肉牛良种补贴冻精发放和使用登记制度。三是加强冷配管理,对人工授精员实行年检考核和健康检查。四是实行人工授精服务费和冻精费分开收取。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使养牛户能够掌握更多实用技术,充分享受国家肉牛良种补贴政策带来的好处。
科学评估项目实施成效用客观准确的数据说话
2013年,在吉林、山东、河南、云南、甘肃等5省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畜牧总站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科研团队,开展了肉牛良种补贴项目效果评估工作。调研人员深入5省10个项目县、100个肉牛专业养殖村(场),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不同杂交组合间生长发育性状、肥育性能、繁殖性能等指标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评估。调研人员走访了当地肉牛养殖户,详细了解肉牛补贴冻精数量、补贴价格、改良头数、饲喂方式、饲草饲料、架子牛价格、育肥牛价格、经济效益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评估结果显示:通过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肉牛生长发育、育肥效果、繁殖性能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河南省项目区肉牛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24月龄重,与项目开展以前相比,分别提高了17.80%、15.09%、19.67%、34.42%和42.49%。
山东省项目区对不同品种杂交效果的比对发现,西杂公牛在初生、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等生长阶段,均比利杂公牛的平均体重大,其中初生重显着差异;西杂母牛在初生、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比利杂母牛的平均体重大。河南泌阳县对夏南牛集中育肥180天的实验研究表明,肉牛平均日增重达1.20公斤;皮南牛经160天育肥,日均增重达1.27公斤,均较项目开展以前有显着提高。
甘肃省项目区全部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情期一次受胎率、年度配种妊娠率及犊牛繁殖成活率分别在84%、88%和84%以上。山东项目区各项指标为82%、95%和90%以上,繁殖性能指标均较项目开展前大幅提升。
夯实遗传改良工作基础推动肉牛产业发展进程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推进肉牛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2011年农业部发布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以下简称改良计划),确立了指导思想和目标、改良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各地按照改良计划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种牛登记等工作,不断完善人工授精体系,加强种公牛能力建设,为做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3年9月,国家发布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率达到55%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40%以上,全国牛肉产量达786万吨”的奋斗目标。今后各地将以改良计划和发展规划为指针,在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对牛肉的需求而努力。